9月16日下午,科道书院“沪上看展”系列活动的2022年秋学期第一站来到了浦东美术馆。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徐冰的语言”和“徐冰:引力剧场”两场展览。
作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徐冰擅长借用多种载体呈现他的思考,他的艺术作品集视觉、艺术、哲学、逻辑、科技、自然于一体,同学们在看展过程中不断受到触动。特别是在参观“徐冰的语言”展览中,大家跟随展览的引导,慢慢解密出徐冰独创的“英文方块字”,每个人都觉得非常有意思。
上图为朱宸磊同学解密出“英文方块字”:nursery
科道书院周楚焱同学是本次展览活动的头号粉丝,他在看展后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心得和思考:
“「徐冰的语言」以一种摹拟文字系统的表现形式,将中国社会由古至今的文字系统结合拉丁文字陌生化,将世界由古至今的文字系统结合图形、表情、密码陌生化。
春江花月夜和桃花源记译成英文再按照中文造字法排列为「英文方块字」,论文文摘通过人工翻译,从中文译为英文,从英文译为各种语言,最后归于中文,只不过此种中文已经是一种陌生化的、机械化语言,仅仅是由汉字表记。艺术与时俱进的特质同样适用于是,艺术家的创意来自于群众,复还给群众:如上所述的翻译过程已通过如「将我的叔叔于勒用谷歌翻译一百遍」的艺术形式被我们所熟知;表情包表意的直截了当、加密的心领神会在「懂得都懂」的网络环境外得到了解剖与重组,返璞归真地展现给观者;甚至,我在参观某一部分的密码艺术之时,发现列入其中的某种英语化(或是拉丁化)拼音方案(也即加密方案的一种)极类故时所识一些群友在(已经关闭的)ditty.eh网站用英语音节仿制汉语的方案(具体可搜索「ditty语」)。
令人喟叹的是徐冰真正掌握住大众自发艺术的实在(而不是一些虚浮的宏大叙事,隔膜的金碧辉煌):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出距离是艺术的根本,亦即与人的功利生活产生距离正谓艺术,陌生化即为美学;而在陌生化后,装置与书画展品仍然表达出汉字的亲切感、熟悉感,「下里巴人」登堂入室带来「大众艺术远非庸俗」的体认。
再者,通过既有的熟悉的、规矩的准绳创建出不在人信息茧房内的创作技能也值得我们观众学习——如徐冰语「假戏真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艺术的力度就会出现」。
我是一介信院新生,却也有所关乎学习生活的感触。在理工之途行远,未必就应该「嗯造技术壁垒」,远离人文关怀;我并不赞赏完全强制的人文通识灌输,非外界促动的体悟是学生(只少是我)最喜爱(即使不是最好)的老师。我不禁联想到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的deepquotes等项目,通过深度学习,实现据意查句,达到增加引用效率的目的;此项目的完成,所依凭的不仅是计算机的技术水平,亦需要人文的扎实基底。
我试图用理性的语言去表达感性的震撼,似乎也是一种「陌生化」的尝试。有不全面、乃至出现偏差的部分请谅解。若有机会,不妨行至浦东美术馆一觇。 ”
看了周同学的心得和介绍,最后这段“徐冰的语言”你能来解密吗?
“沪上看展”系列活动是科道书院成立以来的常规活动之一,每月举办一次,面向全体科道书院学生,致力于带领书院学生参观沪上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类展览,让艺术浸润学生的生活,推动学生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是书院“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培养中“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累计目前,科道书院已经组织了十几场看展活动,累计参加人次上百,同时,书院也鼓励以导师组活动的形式,让同学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参观上海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