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晚18点,国际事务处副处长聂焱博士应邀来到科道书院,带来关于“生涯规划与出国留学”相关主题的分享。聂老师高中期间主攻生物竞赛,曾入选过上海市集训队。后来由于高考分数稍逊一筹,未能进入第一志愿的复旦大学生物系,而被第二志愿的物理系录取。本科成绩不甚理想的他为转入更加心仪的生命科学专业,毕业后选择在毕设实验室继续研习一年,同时自学大学生物教材。功夫不负有心人,聂老师之后赴瑞典皇家工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硕士,在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后于德国马普所完成博士后训练,在2015年底进入上科大担任诺奖得主实验室Co-PI(共同课题组长),现担任上科大国际事务处副处长。背景多元、履历丰富的聂焱老师不仅在学术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更对人生的规划与选择有着颇多感悟。今晚他以自己充满曲折的学术之路为起点,与同学们探讨如何认识自我,勇于“跨出舒适圈”,从而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首先,聂老师分享了自己本科期间的学业低谷和彷徨,感叹纵使二十年过去,学生们面临的挑战或许并无大的变化——竞争无处不在,成绩的压力和对未来的焦虑始终悬在每个人心中,究竟如何取舍,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对此聂老师认为,要认清考试与现实生活的不同,在应试教育之余,保留自己的兴趣爱好。考试是对学习能力的一种快速衡量,一般花费数小时答卷后即尘埃落定,一学期的努力最终以绩点的方式被量化。但生活是持续而长久的,许多付出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结果,也难以被量化。如果只期待快速回报,往往只会得到失望。因此,仅从短期功利角度看待生活,可能更容易身心俱疲;或许只有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才能找到自己最为珍惜的事物。
“爱好让人生自有一番天地”
接着,聂老师通过照片和视频分享了自己丰富的兴趣爱好。从本科时期就加入复旦学生合唱团的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担任过当地业余乐队主唱,并在紧张的科研之余积极参与篮球、足球、游泳、攀岩等体育活动。在聂老师看来,个人爱好是能为自己带来强大精神支持的一方天地。因为选择的自由往往也带来“自负其果”的压力,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存在着困难与迷茫;“破卷”需要远见和勇气,真正能够依靠的往往只有自己。拥有可持续的、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在困境中稳定心态,同时拓展社交圈子和职业机会,发掘和收获生活中的更多美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讲座结束后,聂老师与部分意犹未尽的同学们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流,随着活动的深入,同学们也开始踊跃提问——如何做到跨学科升学,又从科研职位转任行政岗位?聂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拥有足够的耐心与坚定的目标,抱着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态度来不断积累,而不苛求一步登天。聂老师以自己学习生命科学的经历为例,为准备生物竞赛,他从高一时就开始自学大学生物教材;本科期间即使主修物理,也会凭兴趣选修一些生物类课程,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申请期间,由于绩点不佳,而自己的选校定位又较高,一开始屡遭碰壁。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果断在实验室研习一年后再次申请,步步为营,扎实积累,最终成功被心仪的国际顶尖院所录取,并于2015年进入上科大诺奖实验室担任Co-PI(共同课题组长)。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没有遥远到“高不可攀”,但一步步累加在一起,依然是足够可观的成绩。回归到开篇所提,人生是漫长的旅程,每一个选择都足够重要,但也并未重要到一旦错失就遗憾终生。脚踏实地,持续前行,方可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最后,本次科道专场的学业生涯交流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同学们畅所欲言,尽情分享了自己在学习和科研中遇到的趣事与困惑。思维碰撞产生花火,期待我们的下一次相遇!
如果你错过了本期分享活动,可以扫码观看下方的视频:
撰稿:赵若菲
摄影:方喻